【随笔】关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标题相关内容未想好,就先空着吧。

本篇内容是一篇关于学习、成长、阶级跨越的思考……

起因是这一篇父亲写给女儿的信《阶层跨越》

上一次阅读是在2022年,当时也正是因为这篇内容关注了作者。

就在昨天重新整理知乎关注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了一下这篇文章,感觉和上一次阅读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上一次阅读的时候我还是研三在读,对于工作、领导、责任的感受不深。

现如今已经工作两年,对于之前不理解的内容和当时“感觉已经理解”的内容由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也是。

屁股决定脑袋。

如果以后再看,可能还会有更不同的看法吧。

观点陈述

得益于作者清晰的条理,AI总结的结果也非常清晰。

我通过这些年的经历结合上面提到的论点做出一些说明。

情绪稳定

人们常说的情绪稳定是面对打击和挫折时候的情绪。上面作者提到的“正确面对批评和挫折”,同样在今年黄仁勋于斯坦福的讲话中也举例自己年轻时候的端盘子经历以此来鼓励各位学子勇往直前锲而不舍。

我想说点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从自己身上找到的问题:乐极生悲

比如对于一些事情过度的期待。如果得不到成果还好,而如果得到了就会沾沾自喜和自己给自己思想放假(“这段时间我真辛苦,休息一下吧”),殊不知很多事情的成功伴随着团队/平台/导师等一些列因素。

这样的后果就是,每一次的小阶段成功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产出真空期”,这是和我对自己设立的阶段目标严重不符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性客观的总结自己在事件和项目中的贡献,分析自己的改变,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些改变,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并应该如何改正…………短暂的整理心情(平复心情)后,重新上路,追求下一个目标。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支持同事和领导

在研究生期间,导师给了我一个算法证明相关的课题。

众所周知,证明 + 算法。看似是非常高大上的课题,实则是枯燥乏味且很难获得成就感和反馈的,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枯燥的推公式和自我怀疑中度过,不可否认有一大部分的根源来自于能力不足。

在2019-2021年期间,正是AI相关应用爆发的时间段,也眼馋实验室别的同学随便蹭一蹭AI相关就能发文章的情况,就想找导师更换我自己的课题。

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于是就开启了长达两年的纠结过程,做不爱做的课题,并且觉得导师太不通情达理了,自己开始做和课题无关的研究并且在宿舍摆烂(好孩子不要学)

现在想来,是自己在沟通和处理问题方面不成熟。

如果现在让重新和导师沟通,我会这么做:和导师商量一个关于该课题的最低标准(发几区、发几篇),然后表示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表面在该领域自己也可以发文章(这是沟通必要条件)。

当时做错的是逃避了沟通,在“负责任”和“支持领导”这两方面都没有成熟思考。

口才和表达

再延伸一点,那就是:争取露脸机会

在高校和公司这样的地方,成熟的架构有成百上千号人,大佬们没有办法记住所有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露脸机会。

争取到机会之后,勇敢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准。

在技术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不太擅长表述的,他们的工程能力非常突出,但是表达的通常比较啰嗦。

前段时间听到过一个观点: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推销过程。

做汇报、述职、做报告,其实就包含了推销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

为什么在AI火爆的那段时间内,讲好故事的公司能够拿到融资,那是因为讲好故事就是一种“夸张”的推销表达。

未来希望自己可以培养的能力:口才 + 表达 + 把握机会的能力

做事能力和思维能力

做事能力:业务能力(基本) + 时间管理 + 团队合作(协作和沟通)

思维能力:超出当前层级的视角 + 学习领导能力

多年后重新看这篇文章,最区别的感受是要对于“整体架构”的把控。

原来自己觉得,只用把自己领域做大做强做精尖就可以了。

现在觉得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互联网的知识更新换代非常的快,永远学不完这个领域里所有的知识。

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掌握自己领域内最扎实的能力(业务能力) + 扩展知识的广度。

比如,要设计web端的AI应用,就需要了解前后端的相关技术,是否应该前后端分离,如果涉及到存储,数据库的选型应该是MySQL这种关系型数据库还是NoSQL类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对于上下游工作的了解能够让你和上下游更好的协调沟通(如果愿意的话,做个全栈也未尝不可)。

并且,对各方面技术栈的了解对于未来想做管理也是有帮助的。

待补充